
《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A类学生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诗歌停顿。找出诗歌中涉及到的意象,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B类学生可以朗读课文,找出诗歌意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合作探究,A类学生可以品味王维诗情画意融合的语言特色,培养想象的能力,体会《画》中描绘的自然美。B类学生可以想象画中景色,体会自然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大自然山水景物的画意美,激起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古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教学难点:品味王维诗情画意融合的语言特色,培养想象的能力,体会《画》中描绘的自然美。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 (1)身穿大皮袄,野草吃个饱,过了严冬天,献出一身毛。大家猜一猜,这个是什么? 同学们猜的又快又准,大家从哪里看出是绵羊的?因为它吃野草,穿着厚厚的一身毛。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谜语: (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大家猜一猜,这个是什么? 2.同学们都好聪明呀!老师想问一下大家,第二个谜语的答案为什么是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画》(顺势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想一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呀?他是哪个朝代的?(展示PPT,介绍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作品展示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下面,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走进王维这首诗———《画》,看一看他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呢?(板书作者:王维) (展示图片)同学们,这幅画好不好看?,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读一读,想象画中的美景。音频1(教师范读) 同学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这首诗美不美呀!跟着老师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音频1 下面。我们请同学上台来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打节奏读) 大家读的又洪亮又准确,下面我们分男生女生来比赛,比一比谁读的最好?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齐声朗读一遍,要读得大声,读得准确。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讨 1.解读第一,二行 (1)(展示图片)刚才我们通读了诗句,大家看一看:画中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板书:季节) 哪一句诗提到了是春天的景色? (2)春天是怎样的景色呢?我们来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远看山有色” 这里面提到了什么景物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春天的山会是什么色的?(展示图片) 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远远地看,山上色彩明丽。”大家看,山上的树是绿的,花是红的,这就是色彩明丽的意思。 (展示图片)嘘,大家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出示音频2,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第二句诗写到“近听水无声”我们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扮演“小诗人”,感受一下“远看山”和“近听水”是什么样的?其他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本上的画听一听,有没有流水的声音?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听不到流水的声音呢?(出示图片)因为———这是一幅画,画里的流水是没有声音的。 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走近画旁,也听不到流水的声音”。老师带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2.解读第三四行 (1)(出示“春去花还在”)这里老师标红了一个字———去”,大家想一想,“去”是什么意思? 这里面提到了花。春天过去了,花会怎么样呢? 对,春天过去了,大部分花都凋谢了。可诗中确实怎么说的? 为什么花没有凋谢呢?(出示图片) 因为———这是一幅画,画中的花不会凋谢。 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春天过去了,花还留在画上”。老师带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2)( 出示“人来鸟不惊”) 这里面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