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90272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5份打包)

日期:2025-05-1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696766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五,自然环境,整体性,差异性,课件,5份
    (课件网)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综合素养检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右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 0° 球。据此完成1~2题。 1.此刻,B点的地方时为 A.2时 B.8时 C.16时 D.20时 66°34' B 【解析】赤道上昼夜平分,此时太阳直射西半球,则AB肯定为昏线,A点的地 方时为18时,则B,点为20时。 60E 【答案】D 2此刻,B点与地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地面交点的地方时为 A.3时 B.4时 C.8时 D.10时 【解析】B点与地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地面交点所在的经线与B点所在经线相差180°,故地方时相差12小时。 【答案】C 右图为2019年国庆节期间某日张女士在(114°E,34°N)附近拍摄的日落图。 据此完成3~4题 3.张女士拍摄此照片时面向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解析】我国国庆节期间属于北半球冬半年,由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冬半年,全球 (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答案】D 4.下图中能表示该日当地太阳高度日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太阳高度 90 ——— 60叶 --② --③ 30 ④ 0 6 12 18 24 北京时间/时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国庆节在秋分后不久,该地昼长应略小于12小时:由于拍摄,点的经度(114°E)与120°E相差较小, 所以最大太阳高度出现的时间接近北京时间12时:经计算,秋分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6°,则该日正午太 阳高度应接近56°,故③曲线正确。选C。 【答案】C 图一为“桂林象鼻山景观图”,图二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沉积物 ③ ⑦ 丙 甲 ② ⑤ 丁 ① ⑥ 岩浆 图一 图二 5.图一中象鼻山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二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图中景观为岩溶地貌,由石灰岩受流水侵蚀而成,石灰岩为沉积岩,图中丙为沉积岩。 【答案】C 6.图二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为冷却凝固作用B.②为重熔再生作用 C.⑤为外力作用 D.⑥为变质作用 【解析】箭头①由岩浆指向甲岩石,①应为冷却凝固作用。 【答案】A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饮马 510km 渤 里 图例 海 国沙丘 海滩 滦河 国海积与河积 三角洲(课件网)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单元素养检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 1~3题。 水蒸气 ② 氧等气体 降水 降水、 风能 二氧化碳等 气体、降水 水、无机盐 ① ③ 有机物 矿物质 萎 无机盐 水 ④ 有机物 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 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故C项正确。 【答案】C 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④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故 B项正确: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风化、侵蚀的产 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 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故B项正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