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90867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后训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8次 大小:290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2019
  • cover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 1.[2022·河南六市联考]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反映了(  ) A.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2.秦朝崇尚法治,法律对侵害不同身份者会进行不同的惩处;即使卖身为奴的男子,对身为自由民的妻子依然拥有“夫权”和家长权。这体现秦律(  ) A.蕴含礼制精神 B.违背“刑不避大夫”理念 C.奉行严刑峻法 D.注重维护民众的宗法权力 3.万历《黄岩县志》中大致勾勒出明前期社会风貌:“自是以来,士皆激昂奋励,以礼义廉耻为先,以行俭名节为贵;婚嫁之择,必先门第,吊死庆生,敦尚礼节,修风淳俗,彬彬然矣。”这一追忆(  ) A.真实再现明前期风俗淳厚 B.表明察举制仍有相当影响 C.期盼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 D.说明心学深入到基层社会 4.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5.《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 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 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 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6.康熙帝颁布“十六条圣谕”,强调“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要求在乡村每半月进行一次宣讲,以教化百姓。这说明清朝(  ) A.以道德准则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B.以“十六条圣谕”为乡村律法 C.儒家思想开始在乡村得到普及 D.中央集权统治在乡村得到强化 7.《大明律》中规定,权势家族犯罪,官吏只得奏闻,不得擅自过问;同时又规定权势家族不得结党营私、侵占民宅、诱卖良人为女婢,否则罪加一等。 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 A.对平民的保护形同虚设 B.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 C.权势家族享有种种特权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8.清朝初期,地方官员亲自撰写教化指导材料,官府衙门成为主要宣教机构,很多地方在县衙前还建有褒德亭,以便将民众聚集起来宣读圣谕、旌表文告或者当地官员所写的教化诗歌文章。此外,还在交通便捷的地方设置讲堂,进行圣谕宣讲。这些举措旨在(  ) A.稳定社会秩序  B.落实理学观念 C.转变官府职能  D.保证政令畅通 9.汉代的《九章律》把封建国家的大政方针分篇编纂形成了较完整的法典体系模式,其后的封建律典便以它为蓝本,《唐律疏议》《大清律例》就是由典、篇、卷(门)、条(附议或令、例)这样几个框架支撑的。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已进入法治社会 B.中国古代立法保持着共同的规范 C.中华法系具有稳定性特征 D.外来文化影响中国古代法典编修 10.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11.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制定的乡约条款。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乡约(  ) [明]《文堂陈氏乡约》 本都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