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92272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243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散文单元,希望通过文章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本课主要通过对文章中的细节赏析解读,感知父爱,体悟父子间深沉而又复杂的情感,继而启发学生珍视亲情,继承和发扬“孝”这一中华名族传统美德。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情感表达能力也日益增强。在此以前,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如何写人物和如何写出人物的精神。细节描写作为体现人物精神的重要写作手法,学生的理解和体会还有待加深。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言运用: 积累词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等词语的含义。 思维提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审美创造: 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文化自信:在学习中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见父亲,走入父子真情 各位同学,在上课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首诗。 《父亲和我》。大家轻轻的读完这首短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父亲对你的爱是怎样的呢或者说你与父亲相处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预设:无言、有默契、…… 引入:是的,父爱可能不够体贴入微,不是随处可见,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却经常能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不会随时把爱放在嘴边,但是会用行动来表示。父爱是永恒的,近100年前,有一个诗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了他沉默的父亲。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和他父亲的故事———《背影》。请快速阅读全文,回答一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父亲送我去车站,并给我买橘子。 2、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呢? 预设: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想念。 (设计意图:通过最普遍的情感—父爱,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入到课文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进行初步把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细节,溯源父爱踪影。 ①父子关系的“反常” 题问:读文章第一段,体会这是一对怎么样的父子。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明确:这对父子,已经长时间不见面了。 提问:长时间不见自己的家人,你会想他吗?你想起他的时候,他是什么样子呢? 预设:是他的模样,动作…… 提问:但是朱自清长久不见他的父亲,他回想起父亲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明确:是父亲的背影。出由此可见,这段父子,关系并不和谐。 提问:在作者的回忆中,他们的父子关系是否是融洽的?在当时的儿子眼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一找。 明确:通过“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可以看出当时的儿子是不理解、不接纳甚至“瞧不上”父亲的。 提问:那父亲有没有试图来弥补父子间的隔阂呢?(有)作为一名父亲,他不可能拉下脸面与孩子道歉,于是他“求和”,都体现在了一言一行里。 ②言语和行动上“反常”(以下内容均为预设,以引导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为主。) 提问:请大家找一找,朱自清父亲的语言描写。 明确: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分析:作者开头用简洁却又沉重的笔调交代了文章背景:祖母死了 ,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此情此景,作为孙辈的 “我”尚且难过得“簌簌地流下眼泪 ”,那对于丢了差事又为人子的父亲该是怎样的伤心欲绝。但奇怪的是,父亲却轻描淡写地出“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样的话,让人难以理解 ,因为作为丧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