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反义词、偏旁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近、还”等10个生字,认识偏旁“走之”,学会书写“来、去”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读古诗的方法,背诵课文。借助图画和生活经历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文与诗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习读古诗的方法,背诵课文。借助图画和生活经历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文与诗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抽丝组线,自然衔接 1.设置挑战,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大家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学会了很多字。今天,我带来了一些词语,我敢说你们肯定不认识,不信咱们就来试一试! 2.唤醒认知,回忆方法。 (1)出示教材第6、7页内容。(回顾“人、水”) (2)出示教材第13、27页内容。(回顾“不、花、鸟、山、水”)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记住“鸟、人、山”等字,帮助学生回忆根据字形进行识字和根据插图进行识字的方法。 (3)出示教材第56、60页内容。(回顾“在、看、春”)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春”这个字是怎么记住的,帮助学生回忆拆组部件的识字方法。 教师将读过的这些已经认识的字都写在黑板上,形成下面的格式: 画 看山 色, 水无 。 春 花 在,人 鸟不 。 3.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教师出示用不同颜色字补全的课文,并在生字的上面写好拼音。引起学生对生字的注意:“远、有、近、听……”。 (2)自读课文,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认字。 ①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猜测读音,记下自己不认识的字。 ②同桌之间相互研究,想办法认识这些生字,并读给同桌听。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是如何认识和记住这些生字的。提示学生:每个同学都有好多种识字的小妙招,帮助我们又快又准 地识字。可以把你的小妙招说给你的同桌听听,你的同桌再把他的小妙招告诉你。 ③将自己记住这个字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两人比较一下哪种识字的方法更加适合自己。 (3)交流方法,筛出难字,做好标记,重点关注。 板块二认识生字,悟得方法,多法并用 1.借助字理,组合部件,认识生字。 (1)学习认识“听”字。教师出示小篆体“听”字,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字,并说说猜测的理由。根据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听”字的组成理由,记住这个字。 (2)学习认识“声”字。通过学生对“听”的组词,过渡到“听声”的“声”字。引导学生可以用部件相加的方式来记住这个字。 2.正反相对,习得方法,拓展练习。 (1)学习认识“来、去”“有、无”。让学生先自己尝试认一认,再让学生观察这两组字的特点。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组词游戏,如,老师说“出来”,学生说“回去”。 (2)通过强化,发现特点。教师让学生给“来、去”这一类的词起个名字,从而认识反义词。再回忆之前认识的字,有哪些字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如,天一地,绿一红,大一小,水一火。让学生感受到在回顾学过的知识时,总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3)再进行几对反义词的练习,进而进行拓展识字,如,黑一白,多一少,前一后等。 (4)启发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相对或相反的,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些字都尝试着认一认。 3.认识“走之”,形近声似,归类识字。 (1)学习认识“远、近、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反义词,过渡到“远、近”两个字的学习。 ①先请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记住这两个字。一是引导发现这两个字都是一个偏旁加上一个熟悉的字这个共同的特点;二是在反复的对比中发现“远”是发“元”的字音,“近”是发“斤”的字音这个特点,初步渗透形声字的概念。 ②能够正确认读出两个字后,教师带学生使的有“远”或“近”字,再随机将学生分成两组相对而立,老师站在学生中间。老师向哪一边行走,学生根据老师与自己的距离举起代表远或近的纸牌。反复几次,加深学生对字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自然规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