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08172

2023高教版(中职)第1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05-14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06741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3,中华民国,18张,课件,建立,辛亥革命
  • cover
(课件网)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邹容,中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1903年,因著《革命军》一书被捕入狱,受尽虐待。1905年春,死于狱中,年仅20岁。 邹容 《革命军》书影 (1885~1905) 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以高昂的激情歌颂革命,提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中华共和国”。他写道:“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革命军》一问世,各地争相翻印,销售量超过百万册,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 正是这本书,激发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革命道路。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第八单元 第八单 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孙中山铜像 革命军塑像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 第17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八单 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实施“新政”,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军”,鼓励发展工商业,废科举、办学堂,改革官制等。由于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这些“新政”并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新政”许多措施只是流于形式,使更多人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孙中山首先举起反清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出身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近代教育。曾上书李鸿章,陈述治国大计(主张改革),但遭冷遇。甲午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 第17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八单 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等,走上革命道路。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 第17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八单 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等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纲领: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全国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提出)“三民主义”。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 第17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八单 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为明确、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 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 第17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八单 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孙中山等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其中以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以林觉民为例)革命党人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百折不挠、视死如归、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 第17课 二、武昌起义 第八单 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社会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湖北革命党人趁机在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死镇压起义的反动军官,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新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