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解现象,形成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常见的溶剂。 3.体会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4.初步形成运用溶液知识对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作业 导入 突破一:生活--化学 环节一:溶液的形成 突破二:宏观--微观 环节二: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突破三:溶剂水—酒精汽油 环节三: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1.寻找身边的“溶液”,并带一瓶过来。 2.课前预习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并填写课前作业单。 【引入】展示带来的“溶液”。通过学习来判断它到底是否是溶液。 【讲述】疫情期间,老师发现的溶液有: 75%的酒精、84消毒液、免洗外科手消毒液(Ⅱ)型。溶液也在保护着我们。 【实验】在2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搅拌,观察现象。 【讲授】形成的是蔗糖溶液,其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提问】蔗糖溶液属于哪类物质 蔗糖溶液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常见的物质氯化钠和碳酸钙加入水中是不是都可以配成溶液呢?实验后来初步判断。 【讲授】判断正确。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这体现了溶液的稳定性。 【引导】溶液除了稳定性,各部位的性质均一吗?能否设计实验来证明 【讲授】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相同,溶液具有均一性。 【引导】根据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尝试给出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引导】氯化钠和蔗糖到哪里去了? 【实验】用微型导电测量仪测试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观察现象。试分析实验现象。 【讲授】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就是物质构成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与溶液中的微粒,分子与离子的存在形式密切相关。 【引导】辨别真假“溶液”。 【引导】思考一下刚才给出的溶液概念,是否需要修正 【讲授】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水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讲授】判断都正确。 泥水、果粒橙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水中,是悬浊液。牛奶是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它是乳浊液。 【讲授】溶液的命名方式是: “某溶质”的“某溶剂”溶液,水是溶剂时,简称“某溶质”溶液。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溶质。 【引导】在配置碘酒和酒精消毒液时,碘溶于酒精,而高锰酸钾溶于水,为什么? 【引导】对比几组实验,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归纳2】通过对比,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以做溶剂。 【引导】酒精消毒液是如何配成的? 【归纳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固体液体混合,固体为溶质;气体液体混合,气体为溶质;液液混合,量少为溶质;有水存在水为溶剂。 生活中常用的75%的酒精消毒液,75%是什么,课题3再来了解。 【视频】屠呦呦利用乙醚作溶剂,提取出青蒿素。 【讲授】我们要向屠呦呦等科学家们学习,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科学,为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使命,做出自己的贡献。 【引导】说说溶液有哪些用途。 【提问】为什么配成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呢? 【讲授】微观角度分析更容易理解,溶液中的微粒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且自由移动,接触面积大,所以反应速率快。 【讲述】人体含水量65到75%,吃进的食物经消化后,变成溶液才能吸收。 溶液的用途特别广泛,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