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存在定比关系。 2.学会绘制和分析固体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 3.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溶解度的含义。 2.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想一想:蔗糖和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哪种固体更容易溶解在水中? 【学习任务一】固体的溶解度 突破策略:比较固体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哪些因素相同?设计三个问题:1.分别向20℃和40℃等量的水中加入蔗糖和氯化钠,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所溶解固体质量的多少,这样行吗?2.20℃时,分别向40克和100克的水中加入蔗糖和氯化钠,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所溶解固体质量多少,这样行吗?3.20 ℃ 时,4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氯化钠,这可以说明蔗糖和氯化钠的溶解性相同吗?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建立溶解度的概念。进而介绍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练习: 1.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1)20℃时,将15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经 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g。(2)保持温度不变,向上述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经充分溶解后,此时溶液质量为_____ g。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蔗糖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要注意的要素,顺利得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进而通过两个练习,巩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四个要素,了解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之间的定比关系。 【学习任务二】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突破策略:1.完成课本36页图9-1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溶解度曲线。2.思考:从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内容表示意义点曲线上的点两曲线的交点线 练习: 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在温度为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_____。 (2)t2℃时,在不改变溶质、溶剂量的情况下要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 (3) t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4)若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_____结晶方法提纯甲。 设计意图:根据溶解度表提供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学习作图法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进一步体会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归纳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3种典型曲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最后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 【学习任务三】气体的溶解度 突破策略: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喝汽水的例子,展开讨论,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两个因素:压强、温度。 【学习任务四】小结 梳理本节课中知识与方法两方面的收获,进一步明确课堂内容和目标。 【学习任务五】完成作业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