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27456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我爱这土地 教案

日期:2024-07-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3173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 cover
3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并能熟读成诵。 2.能找到诗歌的主要意象,说出土地的象征意义及作品表达的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理解、认同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2.难点: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土地”]同学们,看到“土地”这两个字你们会想到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它、修饰它?[例如:“肥沃的”“宽广的”“广袤的”“生机的”等,将学生说出的正面词语记录在黑板上] 刚才同学们用“宽广的”“广袤的”“生机的”等词语来修饰我们脚下的土地,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诗人艾青,看看他笔下的土地又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20世纪30年代,其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1978年以后,其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文坛也享有盛誉。 (2)写作背景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嘶哑(sī)   汹涌(yǒng) 黎明(lí) 腐烂(fǔ)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受刺激而发怒。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深沉的感情基调。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教师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如自读、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 3.“我爱这土地”,大家可以从这个题目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土地的热爱。 4.诗人深爱的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请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提示: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 明确: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步骤二:知人论世,深度理解 1.艾青为什么用“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来形容土地? 明确:因为诗歌的创作时间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2.请学生读背景知识。 [课件展示]早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四个月内,黑、吉、辽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轰然炮响,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妄图灭我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他们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