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则极简材料+思辨性很强的新材料作文,前后只有2句话,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展现了时代背景,即“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材料围绕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这一应用背景下,人们是否能更快找到答案,进而引发了关于问题数量增减的探讨。这个材料不仅要求考生关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更需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考方式、问题性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潜在影响。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审题立意的一个关键句,我们可以认识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效率,使得许多曾经难以解答的问题能迅速找到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人们直接面对未知、寻找答案的频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在减少。 材料的引导点主要有3个。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的本质。问题不仅仅是知识性的问题,还包括了创新、探索、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知识性的问题可能更容易被解答,但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却需要人类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我们可以探讨不同类型问题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材料也在引导我们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会让人们过于依赖技术,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知识碎片化、思维惰性化等。因此,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平衡技术使用与思维锻炼,以保持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已知问题的答案,但如何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则更为关键,这也是材料的一个引导点。因此,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如何发现那些被技术掩盖或忽视的问题,并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整体而言,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从问题的本质与数量、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等多个角度进行展开。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事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以确保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立意】 (1)人工智能要与人融合; (2)我们不仅要追求技术的便捷,更要关注技术如何与人性相融合,保持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深度; (3)合理平衡问题的减少与深度的探索; (4)知识的拓展非人工智能能替代; (5)人工智能应当成为人类智慧的延伸而非替代; (6)与人工智能同行,激发人类更大的潜能和创造力。 (7)不依赖人工智能,坚持自主思考,发现问题。 (8)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谨慎使用。 【精彩标题】 1.拥抱人工智能,却也不失提问之心 2.善假人工智能,勇闯知识边界 3.人工智能虽智能,解问还需提问“人” 4.智能不智,寻找问题还需人 5善驾AI之力,探索问题的无边界 6.问题永无止境,解答仍需躬行 7.问题依旧,答案更需多元 8.在AI时代,提问依旧熠熠生辉 9.借助AI翅膀,涌现更多问 10.我思故我在,问题不会少 11.与AI同行,问题不断,智慧无限 12.以科技之笔答时代之问 13.AI中得来终觉浅 14.人工智能非万能,谨守人之本 15.点亮人工智能,捍卫发问权利 【分论点结构示例】 1.《解问还需提问“人”》 分论点1:人工智能只是人的延伸,能回答问题,却不能主动提出新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