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57266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10-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17889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课,植树的牧羊人
  • cover
(课件网)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13. 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概括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牧羊人”是主体,其主要行为是“植树”,所以题目既告知读者文章主人公的身份,又告知我们他所做的主要事情,还夹杂着对其行为的赞扬与肯定。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让 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 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 ”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 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 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 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 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 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1、预习诊断———给蓝色的字注音 帐篷 坍塌 琢磨 山毛榉 白桦树 干涸 薄荷  tān huà  hé jǔ  bò hé péng zuó mo 不毛之地 : 刨根问底 : 琢磨: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zhuó mó)1.雕刻和打磨(玉石)。2.加工使 精美(指文章等)。 (zuó mo)思索;考虑(问题等)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的形式概括。 2.明确文章结构及写作顺序,划分段落,简要概括内容。 初步感知 1.一个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种树,靠一己之力创造奇迹,变荒漠为绿洲的故事。 2.文章依据总-分-总结构,按时间顺序进行叙写。 一、(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 回报的精神的评价。(议论) 二、(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的 三次见面及高原上的变化。(夹叙夹议) 三、(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 精神。(议论) 课文首尾两段分别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段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段。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完成课本78页的表格。 整体感知 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三次见牧羊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独自生活;不太爱说话;显得自信,平和;她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蜜蜂;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一直在种地;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已经是87岁的老人 一切都变了:飘着香气的微风;充满了生气,又变得富饶了。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一万多人在幸福生活 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高;树长得很茂盛,棵棵鲜嫩、挺拔;看到了溪水 到处是荒地;无边无际的荒野;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狂风呼啸;泉眼干涸 一、分析牧羊人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找出有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