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58781

3.4重力力的合成(第一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442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设计,物理,八年级,教版,格式,重力
  • cover
《重力》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卷网-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运动和力》第4节《重力 力的合成》的第一课时《重力》。本单元共分为5节,先通过前4节分别学习运动和力的知识,建立基本概念和规律,最后1节再研究运动和力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通过第1节《机械运动》和第2节《直线运动》认识运动,建立参照物、速度等重要概念;通过第3节《力》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测量等关于力的基础知识;通过第4节《重力 力的合成》系统地学习初中阶段第一个力———重力,并学会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通过第5节《二力平衡》建立平衡状态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学习摩擦力;通过第6节《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建立惯性的概念,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从而认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本体上,重力是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后研究的第一种力,重力对以后摩擦力、压力和浮力等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又是学习杠杆、功和压强的基础。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在思维上,图像法在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在九年级密度和电阻的概念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技能上,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相关测量。 2、学情分析 在《科学》上,学生虽然学过重力的一些知识,但只是浅显的,没有从根本上理解重力,对重力缺乏理性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循序渐进,通过现象和实验等形式,学生能够理解重力的存在、概念,以及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因此,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规范实验,并初步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由学生按照学习活动卡的步骤完成,并记录数据、绘图。学生已经在数学上学过正比例函数,并且之前物理课上学过路程-时间的图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数据的记录、绘图。但是分析数据的能力尚欠缺。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和牛顿的故事,学生发现重力的存在并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学习科学家身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 2、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总结出重力的方向,并了解重锤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知道重心。 3、通过探究实验和图像法的数据分析方法,学生可以理解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总结出公式G=mg,知道比例系数g的数值、单位和意义,并利用此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 1.演示实验器材:篮球、系有重物的铁架台、乒乓球、质量相同的小铁块和黏土、弹簧测力计、细线。 2.学生实验器材:各种规格钩码、弹簧测力计、直尺、笔。 3.课件: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重力。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结合第3节《力》中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篮球自由落体和上抛后下落的现象,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并找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通过重力概念的解读,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通过牛顿的故事,学习牛顿身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体受到重力,进一步体会到重力的存在,为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做准备。再从力的三要素出发,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重力,并作出重力的图示。最后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一个没有重力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1)关于重力的方向,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法理解。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悬挂物体静止时细线的方向,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不管铁架台与水平面成何夹角,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