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短诗五首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活动一:正音正字 给加点的字注音: 墓畔(pàn) 寂寞(jì) 漫漫(màn màn) 一束(shù) 装饰( shì) 舵手(duò) 埋没(mái mò) 活动二:词义梳理 (1)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2)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装饰)打扮,修饰。 (3)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4)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5)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点缀”则主要表示加以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加好看“装饰”主要是对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进行艺术加工的手法。 (6)繁多:(种类)多,丰富【辨异】“繁杂”是指(事情)多而杂乱。 活动三: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 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5)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2.了解背景 (1)《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2)《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3)《断章》创作于1935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4)《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 (5)《统一》写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活动四:诗歌内容。 (1)《月夜》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2)《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却安适地长眠于地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人生、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