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 文言文阅读 考点1 解释实词意义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复习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实词,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具体的实词解释法如下: 1.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 词的意义推断词义。 例:“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 中“过”的意思为“犯错误”。 2.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解释词义时,上下文语境是相 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例:“使者及门”中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 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 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 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后有宾语“行”,前面有主语“陈 太丘”,因此可推断“期”在此处是动词,意为“约定”。 4.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例:推断“杂然而前陈者”中的“陈”的词义,可以把“陈”组成几个 词语,结合语境可知,“陈”在此处是“陈列,摆开”的意思。 5.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 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词义。 例:“申子有怨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中的“色” 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6.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 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例:“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 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7.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实词解 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 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不同)的一项是( )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而、其、为、也、以、于、者、之、何、乎、乃、且、焉、则”的意义及用法。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快速、准确地判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代入检验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果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 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挑选其 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2.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意义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常要揣摩语境 义的虚词有“其”“之”“者”等,常要揣摩其间关系的虚词有 “而”“以”“于”等。 例:“恐前后受其敌”,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其”为代词,指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据语境可知,此处的“其”为代词, 指屠户。 3.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只要能推断 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中的“以”用在名词短语“径寸之 木”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径寸之木”组成介宾短 语作“为”的状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以”用在“入” 和“攻”两个动词中间,应该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 4.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