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 第三单元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强调三个关键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族共同繁荣(进步)。《民族大团结》是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本课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对民族地区制度、政策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带来的成效。 课标在了解层面要求:知道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解层面要求: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发展意义。 本课上承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位于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本单元其他两课更强调的是“民族团结”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重大作用。 本课主要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历史意义以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共同发展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的介绍,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概况———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子目呈互相并列、相互补充的逻辑关系:第一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介绍了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第二子目共同繁荣发展,主要介绍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课属于初中“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内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有许多直接联系,也与我国如今号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紧密关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但本课内容在高中教材中受到了弱化处理,所以在初中阶段为学生将相关历史事件及历史知识解读透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二年级三班、二班学生。 在认知水平上:三班和二班学生总体成绩优秀,自主学习综合能力强,但是,班级学生对“民族团结”相关知识信息储备较少,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没有形成系统认知。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习热情上:三班和二班学生思想活跃,对认识新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图文并茂的教材和拥有大量视频的课件,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本课内容中“少数民族文化”、“青藏铁路”等要点报以较高的热情。但因这段时间期中考试连续做题评讲,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有所减退。 在学习方法上:本课的教材原有逻辑较为清晰,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进行系统性归纳处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抽象概括能力,阅读史料、识读地图、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对本课内容的接受较为容易。 课程结构设计 民族大团结———新史诗,新篇章 导入: 格萨尔史诗———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史诗从最初被认为的“乞丐的喧嚣”,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在这一部走向重生的民族神话史诗背后,更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谱写的新时代史诗。 一、新开篇———民族自治奠根基 (一)自治之“原因” 为什么要自治? 1、我国是一个历史上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共存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基础。 2、地理层面来看,我国各个民族的分布为大杂居、小聚居,虽然彼此相异但是融合统一。 3、各民族在一系列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