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68148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日期:2024-07-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527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学,评估
  • cover
期中学情评估卷 第一部分(1~2题 1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共8分) 《中国诗词大会》一期期节目,热潮汹涌,“文化自信”四个字更是被深深烙印在每个观众的心间。“赏诗词之美、寻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这正是《中国诗词大会》创立的(chū zhōng),也是节目秉承的理念。近年来,“中国式浪漫”频频掀起大众热议。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等诗句,又一次拨动了每一个中国人最温柔的心弦。以中国的古典诗词来诠释这一场人类盛会,不但为比赛增添了艺术之美,而且向世界(zhāng xiǎn)了文化自信。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chū zhōng) ②(zhāng xiǎn)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2分) ①烙印 ②心弦 (3)文段中的“翩”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表检索,应先查 部,再查 画。(2分)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辞”的三个义项。文段中“川不辞盈”的“辞”意思是 。(填序号)(2分) ①文辞;言辞。②告别。③躲避;推托。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 分)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古法,延续文化根脉②掌握精髓,坚持守正创新。传承,既是要以艺立身,更是要以德树人。故宫古钟表修复师王津说③“要是从这代人就开始糊弄,那后代人怎么干呢④抱定一个信念,兢兢业业、孜孜以求,承接前代的真传,就有底气给后世一个交代。 (1)在文中对应序号横线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适合的一项是(2分)( ) A. , 。: ”。 B. 、; : ” C. , ; , ”。 D. 、。: ” (2)可以替换画横线句子中关联词语而不改变原句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如果 就 B. 不仅……而且…… C.要么……要么…… D. 只有……才……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中第一句的句子主干是“传承是桥”。 B.工匠精神、纯熟老练、掌握精髓三个短语结构不一致。 C.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朗读时要声音低沉,语气轻柔,语调平缓。 D.文段内容围绕“传承匠心,发扬工匠精神”展开。 第二部分(3~18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6分)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歌咏自然的优美篇章。无论是王绩《野望》中的“树树皆秋色,①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② ”,还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里的“③ ,沉鳞竞跃”,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里的“④ ,水中藻、荇交横”,都可以让我们领略日月之绮丽多姿。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孤山寺北贾亭西,⑥ ”,则让我们瞥见云彩的变幻多端。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但愿人长久, 露从今夜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月出峨眉照沧海, 千里共婵娟。 月是故乡明。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人万里长相随。 甲 乙 丙 丁 (1)理解甲诗句中“婵娟”一词的意思。(2分) (2)一切景语皆情语。乙诗句借“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分) (3)丙和丁诗句中的“月”,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 ~9题。(共13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故郭①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