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84526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1-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44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三首,从军,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古诗三首-从军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让学生们感受先辈们崇高的精神。本单元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开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人教版语文的课程标准对于五年级诗歌的具体要求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综合以上,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诗意,走进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杀敌立功、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思路 《从军行》这首古诗选自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其诗含蓄、深婉、浑厚。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写了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家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讲戍边时间的漫长以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爱国之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一、看图猜诗,引入兴趣 师:首先看第一幅图,你说。预测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师:是的,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凉州词》,起。生齐读《凉州词》师:你们简直太棒了,接着,第二幅图。生预测: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师:是的,《塞下曲》,起。学生齐读《塞下曲》师:难不倒你们,请看第三幅图。生预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就是王昌龄的《出塞》,一齐读。学生齐读《出塞》师:这节课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板书诗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诗人介绍。(多媒体出示诗人简介)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诗人简介)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题书上已经有了注释,谁来读一读?(学生读诗题注释) 2、看来解题时我们要多看注释,看注释是学习古诗和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要再次去诗中。感受边塞的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这首诗每一个生字,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读准,谁来试试?(学生读古诗) 师评价:字字正确,句句清楚。谁再来?(学生读古诗) 3、通过男女读,同桌读,读通古诗,理解意思。 三、品读欣赏,深入研究 1、学习一、二句诗 (1)师:四年级学王昌龄的《出塞》时,我们知道他是先写景。后抒情的,那么这一首诗呢?生预测:这首诗也是先写景后抒情的。师:是的,这也是先写景,后抒情的。师总结:这是王昌龄的两首边塞诗最大的相同点。 (2)现在就让我们来到遥远的边塞。走进曾经的战场,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始。(学生读古诗并讨论古诗)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