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巩固培优学案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就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诚“厂卫”) 5、思想上: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2)科举考试的变化:①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 ②考试的形式: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 (3)八股取士的影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 : 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为著名)。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是( ) A.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B.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C.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D.出现了晋商等有名的商帮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因此,ACD选项均属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 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瓷器的著名代表,且景德镇生产青花瓷,B信息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识记并掌握明超经济发展的表现。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分封诸子为王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八股取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制度。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八股取士的危害。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