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694537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 夏日绝句 教学设计

日期:2024-10-1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41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正确识写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 2.理解大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作借古讽今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作借古讽今的言外之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了解起点。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正字正音。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里的最后一首诗《夏日绝句》。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首诗,你能读好吗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相机点拨、引导,读好节奏,突出韵脚“ong”。) (2)指名学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知人论诗,以诗解人。 师:对于作者李清照,你有哪些了解 (指名学生就诗人李清照的相关情况简要介绍,相机点拨、评价。) 2.聚焦题目,整体感知。 (1)补充诗作的另一个题目,引导学生由题目想开去,深人理解诗作意涵。 师:《夏日绝句》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读史》。那么,李清照从史书中读出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相机点拨、交流,明确诗人对项羽的追思、称颂。) (2)教学生字"项”,指导书写,引导扩词。师:“项”是左右结构的汉字。写的时候,请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宽窄、高低。左边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最后一笔是长点。用“项”字组词,不能是人名。你能组其他词吗 (出示) 望其项背 项领之功 代人说项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指名学生课堂练写,相机点拨、评价;补充带有“项”字的成语,抄写积累。) 板块二 了解事件,感悟隐喻 1.品读诗句,感知人物。 (1)自读古诗,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师:诗人阅读史书,追思项羽,她是怎样称颂项羽的 (人杰、鬼雄) (2)调用学生的课前阅读与积累,引导学生围绕“人杰”“鬼雄”找相关的佐证事件。 (3)梳理学生的课堂交流,用板书关键词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感受项羽的伟岸形象。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聚焦事件,感悟情思。 (1)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事件背后透露出的诗人情思。 师: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以成败论英雄的习惯。那么,诗人李清照怎样看待项羽的失败 她为什么要热烈赞颂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失败者” (2)汇报交流,相机点拨引导,感悟“不肯”背后折射的项羽的英雄气节。 师:你从“不肯”体会出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不肯”是项羽面对生死存亡时的主动选择,面对乌江亭长的再三恳求,他坚决不逃往江东,只是以死相报江东父老。透过这个“不肯”,项羽宁愿死也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诗人看待历史人物不同凡响的见识。 3.结合背景,感悟隐喻。 (1)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跳出古诗,感悟诗句的言外之旨。 师:读史使人明智,诗人在这首诗中只是赞颂项羽的英雄本色吗 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你能读出诗中的言外之意吗 (出示)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朝统治者宋高宗是个软骨头,面对金国的大举入侵,他只是一味妥协退让,慌不择路地渡江南逃,根本不敢领导抗战、收复失地。这样就使得中原的大好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中原大地到处烽烟四起,人民流离失所,惨遭侵略者奴役。 (2)指名学生结合资料,交流观点,感悟诗作暗含的讽喻。 师:在这首诗里,历史人物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壮举与南宋统治者的渡江南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使得这首诗的含义极为深刻,诗人表面上是在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实际上是讽刺、痛斥南宋统治者仓皇逃跑、苟且偷安的软弱。 (3)以诗解人,指名学生交流对李清照的再认识,感悟一介女子身上的倜傥丈夫之气。 板块三 背诵默写,内化积累 1.激发情感,背诵经典。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南宋朝廷属无能,但是像李清照这样热爱祖国、崇尚气的爱国诗人、著名将领还有很多,比如精忠国的岳飞、视死如归的文天祥。他们的名字作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指名学生背诵《夏日绝句》)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