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12《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故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发多角度思考,获得丰富的启示。 语言运用:能读好对话的语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思维能力: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亡羊补牢》 环节一:文体入手,了解“寓言” 任务1:了解“寓言” 寓言就是特殊的故事。 (不是第一次讲“寓言”,但却是第一次用“寓言”为题。) 任务2:了解“寓言”的特点 ①故事很小、很短,很快可以掌握一个故事,3-5分钟一个寓言,很快就可以修炼成故事大王了。 ②寓言故事很大,小小的故事对你有大大的影响。寓言的道理对我们终身有用。很多寓言故事可以写成成语,进行积累。 过渡:今天来学习两则寓言。 (意图:文体意识的渗透-寓言,价值-寓言的起点 ) 环节二:题目入手,了解“亡羊补牢” 任务1:跟老师板书课题 任务2:哪些是一看就懂的?哪些不懂?不懂的猜一猜。 (学情:二年级;文本选自《战国策》,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是给君王出谋划策用的故事。) (1)羊:山羊 (2)补:修补 (2)亡?牢? (能猜-印证,不能猜-求证) 任务3:书写生字“亡、牢” (生字四会:会读、会写、会认、会用) (1)学习“亡” ①书写 ②组词:死亡(将计就计)、消亡……(理解词义) (2)学习“牢” ①书写 ②组词:坐牢、牢房、牢固……(古今异议,现在很少羊圈) ③“牢”本意:圈养牛羊牲口的地方。 (3)求证 ①朗读第一段 话术:小朋友,到底这个词、这个成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先来朗读第一段。(求证的方法) (意图:把两个生字的“四会”做扎实。) ②说一说,这段中哪个词非常接近“亡”字的解释?(少-丢) (意图:让小孩终身不忘。) ③补什么?(修补窟窿-羊圈) “牢”原先是关牛的地方,这里关的是羊,最接近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羊圈”。 ④简单概述:连起来说一说 “亡羊补牢”就是丢了羊,赶紧修补羊圈。 ⑤看课文插画 (思路:已完成20%,其余是对话、情境) 环节三:学习故事的细节 (目标:复述故事。故事的大概念:六要素,抓住“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梳理,此为最佳原理。) 任务1:边读边批注,整体感知故事 (1)要求:自由读,批注关于“丢羊”的事。 (2)话术:这个放养的人总共丢了几只羊? (3)汇报:文中写到三次关于“丢羊”的事,第三次是好事,没有再丢了。 任务2:完成学习单(表格支架) 课件展示学习单: (师生共同口头完成学习单。) (大概念:人人都知道,常识。某一类知识最原始的概念。清晰地、深入浅出地理解深奥的道理,给自己搭建支架去理解大问题。) 任务3:概述故事 (1)要求:根据表格,心中有“起因经过结果”,说的时候不说,上下对应说出故事。 (支架:①搭建支架,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抵达目标;②搭建之后要注意撤架;③支架分类:问题支架、表格支架、图例支架、活动支架、 实验支架、演绎支架;④只要是辅助就是支架,只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辅助都是支架。) (本课支架①亡羊补牢解释②问答梳理故事③问答结果列为表格,把问答结果可视化呈现。此时学生已经能概述故事。撤架:去掉支架,去掉表格,学生自己说“亡羊补牢”的故事。) 任务4:再读第一段,学故事的起因 (1)朗读第一段 (“原来”:①后面讲的就是原因,对照“原来”找原因;②原因所在,之后才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