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整个展览分为九个单元。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该展览单元可能为( ) 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变革与适应(900—1550年) 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2.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朝的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 ) A.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 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 C.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 D.推动了唐诗、宋词的发展 3.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私营手工业长足发展 4.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影响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 C.促进“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五经”成为教育的传统课程 5.1896年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说:“近年各省所设学堂,虽名为中西兼习,实则有西而无中……各省学堂,既以洋务为主义,即以中学为具文,其所定中文课程,不过循例咿唔之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A.传统纲常礼教已经被抛弃 B.中西文化呈现出交融之势 C.教育近代化取得一定成效 D.西学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6.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书坊的刻书范围很广,大致可分成“科举应试之书”“日常参考书”“通俗文学作品”三类。书坊主也已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常见促销手段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由此可见( ) A.出版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出版行业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向 C.书坊是政府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D.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出版业发展 7.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印度王朝)王子的细密画、贝宁(西非国家)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夏威夷编篮头盔,等等。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 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C.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D.创造与征服(1800年至今) 8.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 9.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 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 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 10.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该馆收藏了世界各地800多万件文物和图书珍品,其中大量珍贵文物掠自希腊、埃及、印度、中国等国。据此可知,大英博物馆( ) A.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历史见证 B.保护了世界各地文化遗产 C.推动了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 D.展示了英国传统优秀文化 11.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