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74380

2016中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精点精练九上四单元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52943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6,中考,语文,人教,一轮,复习
    2016中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九上第四单元 一、作家作品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国的物理学家。 2、“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3、《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4、《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 二、文体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此外,在驳论中,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三、字词识记 1、字词拼音 根深蒂dì固 汲jí取 孜孜zī不倦 压榨zhà 锲qiè而不舍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huáng 怡yí情 吹毛求疵cī 诘jié难 狡黠xiá 省xǐng悟 睾gāo 要诀jué 玄xuán虚 搽chá 诓kuāng骗 2、词语解释。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四、重点问题 1、“格物致知”的含义: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即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1·cn·jy·com 2、“中国的脊梁”的含义: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除历史人物外当今的英雄更多,斗争更伟大。鲁迅先生在赞美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敌人“摧残”、“抹杀”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中国人”作了阶级分析,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3、重点语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