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44097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日期:2024-12-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246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 cover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由小学过渡到初中,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美好品质。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而本课内容又较浅显,因此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丰富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圈点勾画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理解“植树”的深层意义。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式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种树之题 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 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鼻头一酸,泪光盈盈...... 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它被誉为童话般的圣经,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的来到我们高新校区,与我们17班的孩子分享这个故事,分享这份感动。(配乐导入) 设计意图:配乐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把书读薄———读懂故事,捕捉镜头 今天我们不当学生,来当导演,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故事拍成微电影,这个故事很长,同学们,你们预习了吗? 1: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概括内容格式:人+事+结果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 (结果)的故事。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预习,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 2、默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圈点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语句 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具有标志性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勾画出来。 事件 时间 场景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词”,三次场景的变化。通过对比环境,感受变化的创造者—牧羊人。 三、把人读厚———读懂“牧羊人”,拍摄“镜头” 1.认识牧羊人 ,这一切的变化,皆因为一个人———牧羊人。 寻读课文,圈点勾画,细心品味写牧羊人的 语段,为牧羊人“拍摄”一张特写镜头。镜头中表现出的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书上做好批注。(如:可在重点字词的下面标“·”或“△”;在重点句子的下面标“ ”;在概括评价性句子下面标“ ”;反于常人的句子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方法:选点(镜头)———朗读———品析。 预设: 例 1:“拍摄”第 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 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 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批注: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 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例 2:“拍摄”第 6 段:“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 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批注:以物衬人,从侧面烘托牧羊人的安静, 忠厚,不张扬。 例 3:“拍摄”第 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 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 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批注:他挑选橡子的动作“拿”、“倒”、“挑选” (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例 4:“拍摄”第 10 段“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 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批注:从与他的对话、语气中可以看出,他这 一行为是反于常人的,他根本不在乎这土地是谁 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例 5:“拍摄”第 14 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 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