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4586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检测

日期:2025-10-2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10382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单元,高一,地理,必修,第三,圈层
  • cover
单元检测卷(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回答1~2题。 1.图中25℃等温线向西弯向纬度较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  ) A.山脉的延伸 B.稀疏的植被 C.沿岸的寒流 D.河流的流向 2.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4.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下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6.该山可能位于(  ) A.40°S附近 B.40°N附近C.赤道附近 D.极圈附近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回答7~8题。 7.图中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类型有(  ) A.a、f B.a、e C.b、e D.c、d 8.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e-d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B.a-f-g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C.自然带a、d的形成原因相同 D.自然带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有关 9.沙漠地区出现如下图所示景观体现的是(  ) 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0.北大西洋暖流的动能来源体现了哪两个圈层间进行的什么能量的传输和交换(  ) A.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 B.大气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 C.生物圈与水圈间的化学能的交换 D.岩石圈与水圈间的动能的传输 近年来,每隔几年的圣诞节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11~13题。 11.材料中鱼群被大量“杀死”的原因是(  ) A.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有毒 B.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使该海域大量浮游生物死亡 C.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致使该海域浮游生物过度繁殖 D.热带肉食性鱼类随来自赤道方向的暖水南下 12.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种种灾难,已为世人所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使所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②向所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③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实际上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B.“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生物这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C.“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出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D.“厄尔尼诺”现象反映出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据此回答14~15题。 14.“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寒冷干燥的气候 C.岩浆岩广布 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15.“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角峰 B.沙丘 C.峰林 D.风蚀蘑菇 人的异地避寒犹如候鸟南来北往,故称候鸟式旅游。其特点为:(1)地带性突出。避寒仅属于高纬度地带的居民行为。(2)局限于某些群体。候鸟式异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