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部分 I 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杜甫(公元712年一公元770 年 ) , 字子 美, 汉族,本是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深刻反 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 ”。 (1)诗圣———杜甫诗仙———李白 诗鬼———李贺 诗———白居易 诗神———苏轼诗狂———贺知章 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 诗杰———王勃 杜甫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早年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 三 年 (744) 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进取无门,困顿 了十年。“安史之乱”发生后,他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 遗,故后世称其为“杜拾遗”。乾元二年(759) ,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 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 病死湘江途中。 一说死于耒阳。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 第二部分 合 写作背景 I 写作背景 Writing background 作者做此诗之时,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杜甫本入朋友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 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 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他在夔州一住就是三年,而就在这三年里, 他的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日下。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 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 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在这种情况下他作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 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此时他已经五十六岁。 题目解说 a bout the title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 俗 。 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 所感。这首诗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登高诗 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下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第三部分 赏析作品 示羊和口L 乱 油 听朗诵,思考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诗风: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 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作品特点 A m a s ter pie ce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鸟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特点: 凄凉 清 冷 视听结合 结 合 远近结合 俯仰结合 人渺小又孤独悲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迷茫、无家可归 意境: 凄清萧条 雄浑开阔 冷 意象: 这些景物给人带来什么感觉 赏析作品 A m a s ter pie ce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 想到自 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