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69199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训练)(附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2019))

日期:2025-09-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317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纲要,历史,中外,必修,学期
  • cover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元朝的蒋祈在《陶记略》中写道:“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这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海外贸易繁荣  B.矿冶业兴盛 C.娱乐活动丰富  D.制瓷业发达 2.唐宋时期,商业繁荣,客观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而唐朝以来的钱荒问题一直延续到宋朝,且北宋民间藏币行为蔚然成风,更加剧了钱荒的严重性。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B.商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C.纸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D.江南市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3.《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反映出元朝(  ) A.北方粮食产量降低  B.南北交通运输线路少 C.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D.燕地经济发展较缓慢 4.对于宋代社会的变化,时人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  ) A.社会成员政治地位实现平等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最终实现 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淡化 5.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宋真宗时期,因为“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朝廷派人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 A.使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推动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C.体现了宋初的重农思想  D.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6.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  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7.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统计,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墨学成为官方学说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民主意识的萌发 8.宋代,在栽种方面,出现了减轻农民拔秧劳动强度的秧马;在灌溉方面,帮助劳动人民战胜干旱的水车使用普遍;在粮食加工方面,提高劳动效率的水磨也相当普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得益于(  ) A.重农抑商的实行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生产分工的细化 9.北宋时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交子的出现(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减缓了贫富分化的趋势 10.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大族中选择儿媳。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这反映出宋代(  )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  B.门阀贵族势力的衰落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中央集权制趋向衰落 11.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被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2.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 B.宋朝南方手工业进步 C.宋朝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 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3.宋朝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同时,每个地区参加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朝部分地区参试情况。这可以用于说明宋朝(  ) 地区 时间 参加解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 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 400 62 55∶1 淳熙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