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章 静电场 1.1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教科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目 录 1 2 3 4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新课讲解 经典例题 5 课堂练习 6 课堂小结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羽毛。为什么有的物体容易带电,而有的物体很难带电呢?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会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观察并分析静电感应现象,进一步提高应用物理模型解释现象的能力。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 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写下“顿牟掇芥”一词。 一、电荷 16世纪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创造了英语中的“electricity”(电)这个词。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雷电的性质与摩擦产生的电的性质完全相同,并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思考:你有办法得到正电荷和负电荷吗? 一、电荷 电荷有大小多少之分吗? 如何表示电荷的大小呢? 一、电荷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2)符号:Q (3)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4)正负: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5)比较电荷带电的多少,要比较的是其电荷量的绝对值,绝对值大的带电多。尽管电荷量有正负值(正号一般省略),要知道这里的” +“-”号代表电荷的种类,与数学中的正负号的含义不同。 电荷量 一、电荷 二、物质的微观结构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正电) (不带电) (中性) (负电) (正电) 原子的组成 物体带电原因 原子核一般是很稳定的。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容易受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 实质:电子的得与失 1.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free electron); 2.失去自由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ion),它们在金属内部排列起来,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 3.金属导电原因 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可自由穿梭。 金属的微观结构 不同物体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摩擦过程中,(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 动画演示点击播放 1、摩擦起电: 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感应起电。 感应起电并没有产生新的电荷,而是在带电体的作用下,导体上的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 2、感应起电: 3、接触起电: 接触后 再分开 接触后 再分开 把带电体与中性导体接触,使中性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接触起电。 结论: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接触后再分开, 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 从 18 世纪起,人们开始经常使用一种叫作验电器的简单装置来检测物体是否带电。 做一做: 1.制作验电器材料:导体棒、玻璃瓶、两片金属箔、金属丝和绝缘塞。 2.制作两个关键点:一是绝缘塞的绝缘性能要好;二是两片金属箔要既轻又硬,张开合拢灵活。 制作过程:如图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根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穿过绝缘的瓶塞从瓶口伸出就制成了验电器。 思考讨论1: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下面将要看到的现象。 思考讨论2:验电器能检验电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