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88660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2次 大小:3291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二,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习目标 学科素养 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情况。 2.了解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学校教育的过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明确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立足于时空观念,掌握其概况和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认识世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知识点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 (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 ①主要形式 官学 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②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支撑。 (2)古希腊学校教育: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近代教育 (1)渊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成就 世界 法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 美国 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中国 北京 大学 ①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校长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 大学 ①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现代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2)表现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初期 内容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影响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化大 革命”时期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文化大革 内容 ①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影响 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4.学校教育的作用: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知识点二 印刷书的诞生 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发展 (1)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 (2)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3)东汉:105年,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等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4)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5)北宋: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6)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影响:印刷书的诞生,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三 图书馆的成长 1.概况 国外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