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素养导引 1.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3.人地协调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并指导人类合理开发资源。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定向 目录 01 自然环境的组成 0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03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04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的组成 PART 01 自然环境的组成 1.宏观———由四大圈层组成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自然环境的组成 1.微观———由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组成 圈层内的物质成分,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各种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1)水循环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2)生物循环 能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意义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迁移,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3)岩石圈物质循环 能量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PART 0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深居内陆 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水文: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多为内流河 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含量低 地貌: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戈壁沙漠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大陆内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的发展变化无不被打上“干旱”的烙印,呈现出温带荒漠的突出特征。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类活动 砍伐森林 开垦坡地 过度放牧 植被破坏 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径流不稳定 空气质量变差 水土流失加剧 环境退化 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实际上是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受到影响。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 引发并加强亚洲季风 形成“干旱核心” 改变地表形态 物种丰富、生产量大 “地上河” 向海延伸 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改变了本身的环境条件,而且对东亚、南亚和中亚等周边地区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亚、南亚 中亚、西亚 黄土高原 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统。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自然地理系统具有整体性效应。 形成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