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01626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任务式联读课件 (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896809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PPT,20张
  • cover
(课件网)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教材版本:统编版 学 科:语文 年 级:高一 学 期:上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曲悲凉的颂歌 不远千里 风雨兼程 只为饱尝那梦中的 秋的悲凉 你看 那牵牛的花海 槐树的落蕊 勾起我绵绵的思念 檐下的寒蝉 也为我惆怅 泪眼蒙蒙的秋雨 化作沁人的微凉 朱自清 夏夜微凉 冷月荷红共缱绻 塘边纤柳 轻烟浅雾郁难畅 剪一段 温婉时光 一缕薄纱 一丝微风 一段荷香 还有 宁谧的月光 一城秋夏 情思悠远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赏析秋夏美景,体悟作者寓于景物的深沉情感。 01 以读促写,选取校园一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创作文段。 02 秋晨小院图 (3段) 秋槐落蕊图 (4段) 秋蝉残鸣图 (5段) 秋雨话凉图(6-10段) 秋果奇景图 (11段) 月下荷塘图 (第4自然段) 塘中月色图 (第5自然段) 荷塘四周图 (第6自然段) 摄影中的滤镜 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过滤、调色、虚化、美化...... 文学也有滤镜 学习任务一 一城秋夏 滤镜之美 学习任务一 一城秋夏 滤镜之美 请同学们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经典画面,诵读所对应的文段。从景物选取、景物特点等角度,探讨作者选取了哪种滤镜效果。 原图 怀旧 明丽 清冷 梦幻 朦胧 唯美 学习任务一 一城秋夏 滤镜之美 请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任选一幅你喜欢的经典画面,从景物选取、景物特点等角度,探讨作者选取了哪种滤镜效果。 原图 怀旧 明丽 清冷 梦幻 朦胧 唯美 参考句式:作者在这幅图中用了 的滤镜,描绘了 的画面,营造了 的意境。 1.有感情地诵读画面所对应的文段,语速适中,语音清晰; 2.结合景物特点明确滤镜效果,赏析画面,思路清晰; 展示要求 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岛辉《怀念朱自清先生》 8月15日,“中午做人力车返寓,热极;比之青岛,北平究竟要热一点。” 8月16日,“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却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守候索取)。” 8月17日,“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达夫日记》(1934)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第3段) 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荷塘月色》第1段) 使 我以为 最好 教 总该另有 美景寄情思。 文人笔下的景,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简单复制,文学也不是对现实的刻板再现。作者心中有情,笔下才有景。他们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为我们营造了风格各异的审美意境。 学习任务二 主观预设 情思之美 郁达夫: 清、静、悲凉 细腻、清闲、落寞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 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 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朱自清: 颇不宁静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结合文中的抒情词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思考:加了滤镜的美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深沉情感? 文艺是一种慰情的工具,所以都有几分理想化,艺术家会想象一种理想的世界来弥补现实的缺憾,处处写景,字字关情。 ———朱光潜 文学的“滤镜”,是用审美的方式将自然之景作为作者的心灵栖息地。 千载而下,从苏轼、姚鼐,到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本单元选文的作者无一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