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城秋夏 情思悠远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教学设计 中心思想: 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的要求,本节课充分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融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媒体:PPT,视频素材,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写景抒情散文,要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通过反复朗读分析,增强散文鉴赏能力。课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赏析秋夏美景,体悟作者寓于景物的深沉情感。(重点) 2.以读促写,选取校园一景,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创作文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配乐朗诵 这节课,我想带大家去看北京,去看北京的秋。 那牵牛的花海/槐树的落蕊/勾起我绵绵的思念/檐下的寒蝉/也为我惆怅/泪眼蒙蒙的秋雨/化作沁人的微凉 去看北京的夏,冷月荷红共缱绻/塘边纤柳/轻烟浅雾郁难畅/剪一段/温婉时光/一缕薄纱/一丝微风/一段荷香/还有/宁谧的月光 一城秋夏,情思悠远。我们看的不只是北京,我们更要品故都北京景致里蕴含的文人心心念念千回百转的情。 (二)学习任务一 一城秋夏 滤镜之美 为更深入地感悟“故都北京”的秋夏之美,请同学们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经典画面,从景物选取、景物特点等角度,探讨作者选取了哪种滤镜效果。 这里为大家提供了六种参考滤镜,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其他滤镜,也可以叠加使用滤镜。 先来看老师录制的示范赏析。(老师录制的视频示例) 小组合作探究 请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任选一幅画面,从景物选取、景物特点等角度,探讨作者选取了哪种滤镜效果。 参考句式:作者在这幅图中用了( )的滤镜,描绘了( )的画面,营造了( )的意境。 展示要求: 1.有感情地诵读画面对应文本,语速适中,语音清晰;(声临其境组成员) 2.结合景物特点明确滤镜效果,赏析画面,思路清晰;(小组发言人) 品读文字,令人心向往之。朱自清先生的学生岛辉,就因向往先生笔下的荷塘,去清华园寻觅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 (三)学习任务二 主观预设 情思之美 补充材料1: 8月15日,“中午做人力车返寓,热极;比之青岛,北平究竟要热一点。” 8月16日,“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却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守候索取)。” 8月17日,“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达夫日记》(1934) 补充材料2: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岛辉《怀念朱自清先生》 岛辉看到的荷塘,完全没有我们刚才赏析的唯美、朦胧、梦幻之美。《达夫日记》里的北平,也和催稿之下的急就章《故都的秋》中并不一样。 请大家思考,作者笔下的秋夏美景与材料中的景象为何差异如此之大?能不能从课文里找一找答案?这半数同学找《故都的秋》,另外一半同学找《荷塘月色》,同桌之间可以小范围进行交流。 宋代范晞文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结合文中的抒情语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思考:加了滤镜的美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深沉情感? 《故都的秋》里这句话可以解释: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以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