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该历史事件是指(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 2.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会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3.《天工开物》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4.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开渎、封敕、赉赐、庆典、市易”为使命,而在葡萄牙,航海不管对官方还是民间,都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差异 B.贸易观念的差异 C.经济政策的差异 D.综合国力的差异 5.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咽喉。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洵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是军事防御城市 B.“西南丝绸之路”的繁荣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6.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搜集到下面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探究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反映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8.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罗马文化崇尚节俭 9.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 10.14、15世纪,非洲东海岸的基卢瓦(位于今坦桑尼亚)居民从印度进口棉纺织品、香水和珍珠,近代考古学家还在此挖掘出大量的中国瓷器。基卢瓦的商人进口这些商品,将从内陆地区获得的黄金、奴隶和象牙卖出。这反映出基卢瓦( ) A.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 B.参与印度洋贸易圈的商业活动 C.同宋朝政府有着直接贸易往来 D.贩卖奴隶到美洲以换取奢侈品 11.下图是出土的尼日尔河流域11世纪桑海统治者墓碑,墓碑上刻写了精美的阿拉伯文,墓碑的石料来自于西班牙。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 ) A.撒哈拉商路的文化经贸交流 B.阿拉伯人对东非的控制 C.西班牙人对非洲的殖民活动 D.西非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12.“赛里斯”(seres)由希腊文sere即“丝”一词演化而来,意思是“产丝之国”。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以将白丝梳理下来,然后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供应给罗马的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