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07322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09-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7次 大小:7005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统编,经济,必修,选择性,历史
  • cover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单选题 1.麦克尼尔在《全球史》中记述说,村民们渐渐获得了一些都市生活的品味,许多村民一生中至少有部分时间是在大城市中度过的。(到后来),由于当时乡村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使得乡村不再有过剩的青年可以往城市输送,乡村的规模也因此萎缩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A.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B.新兴城市不断产生 C.城乡间差距逐步缩小 D.职业结构发生巨变 2.如图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演变简图,此组图片可用来说明 A.专制政治与商品经济的联系 B.农耕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 C.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D.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的结合 3.近代中国各租界之内,街道整齐洁净,租界之外的景象则是路边随意便溺,垃圾遍地。这种现象刺痛了中国的有识之士,1906年《京华日报》撰文称“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B.经济发展的半封建特征 C.东西方文明的激烈冲突 D.社会变迁的半殖民色彩 4.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曹魏时建北邺城,划定3个市,所有交易活动都在市中进行。金时属彰德卫。这反映出影响邺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调整 B.地理条件 C.市场繁荣 D.军事需要 5.下图为元大都街道胡同复原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B.胡同地摊经济潜滋暗长 C.城市经济沿袭前代 D.城市建设体现蒙古风格 6.西周城邑以王族宗庙为中心,规制严格。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邑面积超过东周王城,宫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非常完备,城郭内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的转变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等级秩序的崩溃 7.据统计,1700年,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到1851年降为16%.这一现象说明 A.社会动乱造成了人口减少 B.圈地运动促使农民流亡 C.经济发展推动英国城市化 D.对外扩张带来大量移民 8.19世纪英国对空气与健康关系的新认知以及针对瘴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氨气、一氧化二氟、硫化氢、氯气、部分稀有气体和氰化物等)致病理论等进行科学研究,提出改善城市公共卫生是英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此举旨在 A.建设公共工程 B.助推城市化进程 C.深化工业革命 D.改善人居环境 9.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受到山水城市理念的影响,如杭州市政建设使“西湖搬进城”,形成了“城湖一体”的新格局。2018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构想,它以公园为特色,强调园林绿地的公共属性。“公园城市”建设强调( ) A.市政建设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 B.城市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原则 D.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协调一致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东魏和北齐都城的邺城得到相对完好地保存。如图为邺城示意图,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反映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特征 B.有发达的商业分工及较大的市场规模 C.体现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特征 D.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大量出现 11.下图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米粮市镇的兴起与发展。据图判断,当时苏州( ) A.米粮运输和贸易规模扩大 B.经济作物种植占主导地位 C.手工业生产专业分工细密 D.人口增长引发了粮食危机 12.1843—1893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除台湾和满洲)的比例在长江下游地区由7.4%增为10.6%,在长江中游地区由4.5%增为5.2%,在长江上游地区由4.1%增为4.7%。以上数据反映出当时( ) A.城乡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B.小农经济正在加速解体 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