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思维能力,对生活、人生也会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因此读懂文章的内容不是难事但阅读本文易停留在表面,很难体会到文字背后深邃的哲思,很难对人与自然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的深邃内涵。 3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点拨追问。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 三、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所以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尊为“诗圣”。 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子美 唐 现实主义 少陵野老 杜少陵 2.走进作品: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于是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是年八月的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舞律诗。作品凝结了诗人对他妻子杨氏夫人的深情挚爱,表露了他对遥处鄜州的闺中人的亲切关怀,是杜诗、也是唐诗中描写夫妇之情的杰作。 四、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2)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 下联紧承而出。 3)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4)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个“湿”字,一个“寒” 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