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苑寻珍 实践与创造》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唱《门前情思大碗茶》。 2.欣赏《丑末寅初》。 3.聆听《蝶恋花·答李淑一》。 教学重难点 1.在感受北京曲艺音乐韵味的基础上,聆听录音范唱,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采用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等方法,学唱、表现歌曲。 2.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3.通过模仿学唱与对比欣赏的方法,分析唱腔基本特点、听辨音色等方式,使学生能分辨几种不同曲艺音乐的类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四世同堂》视频片段,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 (一)欣赏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1.初次聆听,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与以前听过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2.这首歌曲每唱一句都有一个间奏,在曲艺音乐中叫做“过门”。教师出示曲谱,对比分析《前门情思大碗茶》与北京琴书《长寿村》的过门,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3.学生跟随老师了解过门的唱法。 4.学生随老师跟唱过门。 5.学唱歌曲 (1)在教师的带领下有韵律地朗读歌词 ①学生击拍节奏的同时朗读歌词,要注意读出京腔的“儿化音”。 ②注意准确“读出”八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以及弱起小节的节奏。 (2)跟随录音学唱旋律 ①教师用传统的教唱方法分句教唱,提示学生注意换气,不喊唱。 ②教师可选出带有装饰音的长难乐句单独学唱,引导学生感受其作用。 (3)学唱歌词 ①让学生划分歌曲结构,分两部分学唱。 ②教师提问:A段从“我爷爷小的时候”至“就这一口大碗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情绪上有没有变化?你认为怎样表现更为恰当? ③教师提问:B段从“来”开始到结束,旋律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完整演唱歌曲 ①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②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表演此类歌曲? ③学生分组展示学习情况,请学生大胆展示,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6.分组讨论 《前门情思大碗茶》在音乐风格、艺术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你们还听过哪些类似的歌曲? (二)欣赏《丑末寅初》 1.认真聆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种?(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片段) 2.老师简介京韵大鼓以及“丑末寅初”的含义。 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说唱音乐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词,而鼓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京韵大鼓。 “丑末寅初”是指凌晨三时左右。此曲生动描绘了在这一天开始之时的旅客、渔翁、樵夫、农民、商贩等人的种种活动,展现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图景。 3.再次聆听,并试着学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唱《丑末寅初》的一个小片段。先视唱;然后播放这段演唱的录音,再随录音学唱。 4.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自己的演唱,师生讨论。(韵味不足,风格欠佳)思考:京韵大鼓的韵味应该是怎样的呢? 5.请同学们完整欣赏京韵大鼓的代表曲目《丑末寅初》,然后再来交流。思考:京韵大鼓的特点有哪些? ①一人站唱。 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 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④题材是说故事的。描写了一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 6.分析作品的结构,进一步了解作品。首先,想一想这部作品分为几个段落?速度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7.分析作品的唱词。看一下唱词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唱词中运用了“顶真”这一修辞手法。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开头的词语,或用前段最末的句子作为后段开头的句子,上递下接,环环相扣。句中重复“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