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37600

3.1 《伐檀》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2-11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374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语文,上册,模块,基础,2023,高教
  • cover
《伐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把握《伐檀》的主要内容,背诵全诗。 2.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感情。 3.体会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学习古人的劳动精神。 教学重点: 1. 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 体会《诗经》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关雎》的朗读视频,引入《诗经》。 2.回顾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诗经主要描写的内容有: (1)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 (2)反映当时的爱情婚姻生活 (3)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 3.想象画面,引入新课 2500年前的一天,柔和阳光普照大地,清澈的黄河静静地流淌,河边衣衫褴褛的奴隶忙碌一片,有的在砍树,虽然手都起血泡了;有的在运树,那树都把背压驼了;有的在收割庄稼,虽然满身爬满了飞虫;有的在打猎,虽然全身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他们在奴隶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