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41946

3.1 《伐檀》习题-【中职专用】高一语文习题(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2-11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25次 大小:429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习题,上册,模块,基础,2023,高教
    《伐 檀》练习题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或短语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稼穑(耕种和收割) 县特(公牛) B.坎坎(用斧砍树木的声音) 涟猗(语气助词) C.素食(素的饭食) 三百廛(古代平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 D.河之漘(水边) 胡取禾三百廛兮(哪里) 【答案】:B 【解析】:A项,“特”指三岁的兽,一说四岁的兽。C项,“素食”指白吃,不劳而食。D项,“胡”指为什么。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伐檀(tán) 县(xiàn)貆(huán) 寘(zhì) B.三百廛(chán) 县(xuán)鹑(dūn) 漘(chún) C.不稼(jià) 伐辐(fú) 飧(sūn) D.不穑(qiáng) 涟(lián)猗(yī) 囷(qūn) 【答案】:A项 【解析】“县”读xuán。B项,“鹑”读chūn。D项,“穑”读sè。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译文: ②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译文: 【答案】:①叮叮咚咚把檀树砍啊,把砍倒的檀树放到河边啊,河水清清水面起波纹啊。 ②不出狩也不打猎,为什么看到你的庭院中挂着鹌鹑啊? 4.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分为 、 、 三部分,《伐檀》出自 ,是 时期 国的 ,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 【答案】:风 《诗经·魏风》 先秦 魏 二、阅读提高 (一)课内阅读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第1-5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河水清且涟猗。 B.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C.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 D.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答案】:A 【解析】:A项“河水清且涟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这句表面上写河水,实际暗示了劳动人民内心的不平。B、C、D项运用的是“赋”的手法,无论是伐木的场景,还是对统治阶级的责问,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直接叙述。 2.将三段中变更的词语分类,并说明其表达的意思。 答: 3.巧妙运用对比是《伐檀》的鲜明特点之一,请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答: 4.诗歌中的三段具有相同的结构,请在每段中划分出层次,并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 答: 【答案】: 2.(1)重复使用“伐檀”“伐辐”“伐轮”,表现劳动人民的辛苦。 (2)重复使用“县貆”“县特”“县鹑”,表现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 (3)重复使用“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表现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3.诗中将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进行了对比: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而统治阶级不耕种、不狩猎却能过上优越的生活。 4(1)第一层是“伐檀”“伐辐”“伐轮”句,可以概括为“劳动生活”。 (2)第二层是“河水清”句,可以概括为“借景起兴”。 (3)第三层是“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句,可以概括为“愤怒质问”。 (4)第四层是“不素餐兮”“不素食兮”“不素飧兮”句,可以概括为“反语讽刺”。 5.下列对《伐檀》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伐檀》体现出《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B.每段的第二、三句,都是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发出的质问。 C.每段的末句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慨,反映出劳动人民的初步觉醒。 D.全诗采用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觉醒”不恰当,原文中并未表明劳动人民的思想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属于主观上的过度臆测。 (二)课外阅读 下面这首诗是《诗经·魏风·硕鼠》,请在阅读后完成第1-4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