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3. 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内涵升华过程。 教学难点: 1.把握本文虚实结合,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划出写“灯”的语句,归类; 3.完成整体思路的疏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如何变化,划分段落结构,结合“灯”的象征意义,概括大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灯的图片,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光明、方向),引入本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视频介绍、归纳概括要点)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代著名作家。1923年,受“五四”新思想影响,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至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其处女作《灭亡》。回国后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和《憩园》等著名小说。此外还有散文集《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十年浩劫后,于1978年起,陆续出版《随想录》。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巴金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其散文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 2.背景介绍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中国大部分国土,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对中国有关抗日力量进行威逼利诱,国、共、日、汪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亡国的消极论调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有着强烈爱国情感的作家巴金面对这样的时代风云,从来就没有放下手中战斗的笔杆。1941年9月,巴金从昆明转到桂林,一直住到第二年二月。在这半年时间里,“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因此,“正义的最后胜利”的信念,燃烧在人民的心中,光明与黑暗的决战必将到来。作者在散文中借“灯”这一极其普通的事物,寄托着自己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了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执著信念。 三、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 噩è梦 窒zhì闷 回溯sù 梦寐mèi 徘pái徊huái 摸mō索 殉xùn情 喧xuān闹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按段落理清线索。 (一)1-4 眼前灯 (二)5 回忆灯 (三)6-8 眼前灯 (四)9-11 联想灯 (五)12 回忆灯 (六)13 眼前灯 (2)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 ———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3)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13自然段 终点———微笑 四、品读感悟 1.再读文章、说说文中出现了哪些“灯”。 (1)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 (2)风雪夜行人见到的豆大的光 (3)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 (4)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 (5)陌生人家桌上的油灯 2.讨论灯光的作用。 ⑴能给人以温暖,明亮的灯; ⑵能给人指路的灯; ⑶能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 3.知识链接。 (1)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