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 ) A.人文精神 B.多元包容 C.整体思维 D.格物致知 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3.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4.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这样评价郑和远航活动:“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郑和远航活动“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与整个东南亚关系友好,中国是东南亚贸易圈的中心 B.中国是农业文化下的农业经济,不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材料 C.儒家学说教导中国人要以“王道”服人,不以“霸道”占领 D.郑和想以张骞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方式重振中国雄风 5.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 ) 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 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 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 D.已具有了人文主义精神 6.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 A.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B.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 D.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 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8.《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民本思想B.崇德尚贤C.道法自然D.和而不同 9.有人说,在近代中华民族危难之际,“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等语言能激励仁人志士不断前行。这体现的是( ) A.历史人物提前预警的作用B.中华文化内在的精神动力 C.历史是不断重复演进的D.古诗词振聋发聩的作用 10.南宋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专心于理学而放弃科举的士人。如徐子仪,将理学要义用之于现实,不以“穷达易其志”,能够“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