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50237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722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学期
  • cover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除了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 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管理 B.减少地方官的腐败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2.东汉兴衰大事排序正确的是: ①“光武中兴”②张角起义③“党锢之祸”④军阀割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3.2019年夏季以来,某地猪肉市场价格飚升,某地政府迅速从国际市场采购猪肉投放本地市场,以平抑猪肉价格。这一举措相当于汉武帝时采取的: A.盐铁官营 B.均输平准 C.货币官铸 D.重农抑商 4.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5.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刘濞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A.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6.西汉朝官自汉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又称内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管理体制 B.维护皇位世袭 C.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D.体现高度中央集权 7.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8.《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武帝时期采取了(  )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 9.在十四任东汉皇帝中,从可考据的十三位皇帝的寿命来看,40岁以上的三人,占23.08%;20~39岁的六人,占46.15%;20岁以下的四人,占30.77%。这一现象导致(  )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10.《九章算术》第七章“盈不足”专讲盈亏问题及其解法。其中第一题为:“今有(人)共买物,(每)人出八(钱),盈(余)三钱;人出七(钱),不足四(钱),问人数、物价各几何”,“答曰:七人,物价53(钱)。”由此可见,《九章算术》(  ) A.具有领先地位 B.内容丰富 C.贴近社会生活 D.蕴含儒家思想 11.[2023·湖南长沙高一联考]早在先秦时期,《公羊传》就曾宣扬过“大一统”和“改制”思想,试图达到拨乱反正的效果。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汉武帝在“天道”“人世”“治乱”三个方面的策问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大一统”学说、“天人感应”论以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