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三 巴金《灯》 《《 导入 大家在初中学过茅盾的一篇抒情散文《白杨礼赞》赞颂 那种极平凡又不平凡的树———白杨树,讴歌北方抗日军民坚 强不屈的精神。这种通过某个具体形象表现某种相似的思想 感情和一种深远涵义的写作技法,我们称为———象征。 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巴金写的散文《灯》,也同样运 用了象征手法,大家在学习时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意。 contents 目录 ·作家作品 ·整体感知 ·细读文本 ·精读文本 三 01 作家作品 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 笔名,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长篇 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 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巴 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 的小说家。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 《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走近巴金 《灯》写于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中国大部分 国土,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一方面日 本侵略者气势汹汹,张牙舞爪,不可一世,似 乎无坚不摧;另一方面,他们因战线拉得太长, 在中国战场上疲于奔命,处处受到中国人民的 打击。这样,日本侵略者就用软硬兼施的手段, 威逼利诱中国有关抗日力量,国、共、日、汪 构成十分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 多人看来,云山雾罩、扑朔迷离。 创作背景 1941年9月,巴金辗转于昆明,重庆,成 都之间,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 看到的是阴冷,凄凉,黑暗,腐败的社会 生活,又面对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不能 不感到苦闷和抑郁。但他爱国反侵略的意 志十分坚决,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中,从未 放下宣传抗日的笔。并且看到了未来的中 国的希望,具有抗战必胜的信念。 0000 创作背景 02 整体感知 梳理文本 平房里射出来的几点灯光——— 眼 前 灯 我看见 一 点豆大的灯光 ——— 回忆灯 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燃的长夜孤灯 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 陌生人家桌上的一盏油灯 关于灯光的故事、传说 第一部分:1-3段 写作者从噩梦中惊醒,看到寒夜中的几点灯光; 第二部分:4-8段 从眼前的灯光回忆起以前见过的灯光,赞美它们能给寒夜中的人们以勇气 和温暖; 第三部分:9-12段 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自己友人遇救的事情,说明灯 光凝聚着爱心和温情,对生活的信念蕴藏在人们心中; 第四部分:13段 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暗示抗日战争必将胜利。 四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的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后两个部分侧 重于写灯的象征意义,以第8节为过渡。 速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这篇以《灯》为 题的散文中,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借用“灯”这一普通的事物, 寄托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了光明 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战胜日本侵 略者的执着信念。 03 细读文本 1、开头为什么写“噩梦”“寒夜” 。是为衬托“灯光”的可贵,使人更感动“灯”的作用,它给人 们带来了希望,温暖和力量,使“我”从黑暗的现实走向光明。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2、本文紧紧围绕“灯”,选取了哪些材料 请用“灯”(或 与灯有关的事物)作为中心词概括这些灯的名称。 一、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 “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给我、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行路人“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 二、许多年前风雪夜赶路时看见的一点豆大的灯光。 “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一个异乡人———指路” 几盏灯甚或一盛灯的微光圆然不能照 物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采眠的 人带来一点勇气, 一点温暖。 三、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 指引航向:“不少捕鱼归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