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53959

7.2《登高》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4-12-22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206864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登高,课件,3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杜甫 登高有两种含义。 第一,“登高”指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第二,“登高”指农历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那么人们会借登高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登高望远:李白有诗云“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思乡思亲: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登高赋诗:陶潜诗为证“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消灾祈福:王缙《九日作》的“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那么,杜甫登上高处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教育经历 生平经历 杜甫人生四时期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代表作:《望岳》 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代表作:《丽人行》《兵车行》 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认识到统治者腐朽。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 好友严武扶持于成都营造了草堂,写了240多首诗。 写作背景 诗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杜甫时年55岁,但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晚年多病,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 为了排遣郁闷,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写下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个人爱好 文体知识 《登高》是一首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