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节选) 情景导入 这一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哈姆莱特》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刻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莱特》。 ———〔美〕克里夫顿·费迪曼 《一生的读书计划》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 是《圣经》,另一本是 , 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莎士比亚全集》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及其疯癫言行的含义。对哈姆莱特的言行进行评价。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弄清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领会剧作的情感意蕴。 (重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剧的悲剧意蕴,感受莎士比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难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剧的主旨、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知人论世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爱好戏剧,20岁后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代表作: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正 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 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莎翁悲剧的特点 (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罗密欧与朱丽叶》除外)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 剧作整体基调昂扬,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 中期:悲剧时期 作品主要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及道德堕落,表现作家对社会及个性透彻深入的了解 后期:传奇剧时期 宣传仁爱、宽恕与和解 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尽管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文艺复兴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读准字音 成语辨析 涂脂抹粉·文过饰非 涂脂抹粉:涂胭脂,抹香粉,修饰容貌,比喻对丑恶事物进行粉饰。 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 相同点:都有“掩饰”的意思。 不同点:“涂脂抹粉”的适用对象是丑恶的事物,“文过饰非”侧重于过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