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65698

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日期:2024-11-3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234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格式,2课时
  • cover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十六课《小猴子下山》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的一系列经历,展现了贪心与专注之间的冲突。教材以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该故事不仅情节紧凑,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图画和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能力,但词汇量和表达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示范。此外,学生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方面正处于形成期,通过《小猴子下山》这样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本课生字,如“块、非、往、进”等;能够复述小猴子下山的主要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关键信息。 通过分段精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自律性;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理解小猴子下山的主要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续写《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其情节合理、语言生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鼓励质疑 教师行为: 出示图片,引入生字:“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动物?(出示小猴子图片)对,是小猴子!这个字就是‘猴’,谁来拼一拼,读一读?”(学生举手回答) 复习反犬旁:“非常棒!‘猴’字的左边是什么偏旁呢?对,是反犬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反犬旁的字吗?”(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猫、狗、猪、狮、狐狸,引导学生朗读) 课题质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们心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行为: 积极举手拼读“猴”字,并尝试回答带有反犬旁的字。 提出问题,如:“我想知道小猴子下山要去做什么?”“我想知道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猴子下山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行为: 自读课文指导:“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划分自然段:“读完后,请同学们数一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并用铅笔在书上标出来。” 学习生字: 自主认读:“现在,请大家在课文中圈出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认一认。” 语境中巩固:“老师现在带读这些生字新词,请大家跟读。”(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游戏巩固:“我们来玩一个‘送生字回家’的游戏。老师会出示一些词语,如果你们能准确读出它们,就把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对应的位置。”(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子通顺性。 认真数自然段并标记。 在课文中圈画生字,跟读新词,积极参与游戏。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来挑战一下这个词语?(出示‘结满’)”(学生举手回答) 生:“结满,jiē mǎn。”(教师纠正发音,全班跟读) 三、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教师行为: 自由读文:“现在,请大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