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竹石》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朗读并背诵《竹石》这首诗,理解诗意,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感受诗人郑燮借竹子的形象所表达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竹石》的朗诵音频、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生字新词的学习和诗歌的初步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关于竹子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竹子的形态和特性。 2. 引导学生讨论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坚韧、不屈不挠等。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开始一个新的课题。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视频开始播放,画面中竹子在微风中摇曳,竹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学生A:哇,这些竹子好高啊!看起来好挺拔! 学生B:老师,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 老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确实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还象征着高洁、谦虚等品质。 学生C:我知道!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竹子来比喻人的品格。 老师:没错,你说得对。那么,同学们,你们能想到哪些与竹子相关的诗句或者成语吗? 学生D:‘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这是形容竹子高洁、清雅的。 学生E:还有‘胸有成竹’,就是说心里已经有了成熟的计划和打算。 老师:非常好,同学们的知识储备真丰富。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竹子,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大家准备好了吗? 全体学生(齐声):准备好了! (二)初读诗歌 1. 教师范读《竹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有韵味的古诗———《竹石》。首先,老师会为大家范读一遍,你们要认真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开始范读,声音抑扬顿挫,带着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教师:大家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有一种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的感觉? 学生A: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很有气势,就像竹子在风中摇摆一样。 教师:很好,A同学的感受很准确。确实,这首诗描绘了竹子的坚韧和顽强,读起来也应该有这样的气势。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可以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举手问老师或者查阅字典。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读书声) 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B同学,你读“千磨万击还坚劲”这句时,要注意“还”字的读音,它在这里读“huán”,表示仍然、依旧的意思。 学生B:好的,老师,我记住了。 (学生继续朗读,教师继续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不仅能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够重视朗读这个环节。 (三)理解诗意 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定”等。 2. 教师讲解诗歌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 教师: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学生A:老师,我注意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其中的‘咬定’是不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它使得竹子仿佛有了人的意志,坚韧不拔地扎根在青山上。 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