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67883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共5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4次 大小:89045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课前背诵———素材微积累 【片段一】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史铁生 「适用主题」心怀梦想,梦想力量等 每个人的梦想,各式各样,或远或近,或大或小。宇航员的梦想是星辰大海,运动员的梦想是鲜花奖牌,科学家的梦想是探索未知……在史铁生的《老屋小记》里有这么一句话:“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身体残疾的他也悲观过、落寞过、自弃过……是梦想拯救了不被命运眷顾的灵魂,是文学梦成就了一位文学家的功绩,梦想就是有那么一股将不可能变为理所当然的神奇力量。 品景悟情,汲取自然力量 ———感自然情怀 2022年3月4日 我的演讲 要求: 1、脱稿,吐字清晰,语言 流畅。 2、真情流露,与大家交流 互动,碰撞灵魂。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尊 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学习目标 1.通读文本,借助 271BAY资源,梳理文章内容,说出文章表达的自然情怀。 2.再读文本,选取其中一篇,感受作者不同心境下的表情达意,品味独特情感。 3.结合阅读体验,找出选文中的共性,畅谈自己从中汲取的生命力量 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了解“散文 ”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标题解读: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作者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写作背景: 整体把握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10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 遐想中踱回家门。 考点一:理清结构思路【拓展】选择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