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调》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 课型:欣赏综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11号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卷网-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京调》 教材分析: 《京调》是一首采用京剧音乐素材写成的民族管弦乐曲,1960年由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顾冠仁编曲。乐曲是根据京剧音乐中典型音调缀成。乐曲为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在实际演奏中,曲中的第一、第二段重复一次,形成ABABA的结构。乐曲虽然短小,手法简洁,但构思别具一格,富有京剧的韵味,使人充分领略了京剧所特有的情调。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中低段的音乐课上已经对戏曲知识有过一些学习,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大力推广,学生对于京剧文化、四大行当和表演形式也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具体。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京韵风格的乐曲,感受京味音乐风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对京剧知识的继续学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活动中的体验,能听辨乐曲《京调》两个主题的异同,以及主题塑造的音乐形象。 3.知识与技能:了解《京调》中的乐器,并知道《苏三起解》与乐曲《京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京剧知识相关的音乐活动。 感受《京调》中笛子塑造的音乐形象,并尝试演绎角色。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经典唱段引入,揭示课题。 1.聆听《苏三起解》。说一说这个唱段是我国的什么艺术的表演形式。 2.简介京剧:京剧的起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五大戏曲之首,被称为“国粹”。京剧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杂技等各艺术类别综合体现。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这首具有京剧风格的乐曲《京调》的旋律,是根据京剧唱段《苏三起解》的旋律改编而来。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京剧经典唱腔《苏三起解》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受京剧风格。 二、聆听体验,学习乐曲。 1.欣赏《京调》乐队演奏视频。 感受思考:乐曲中《苏三起解》的旋律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还出现了哪些乐器? 2.师生探讨,说一说乐曲中出现的乐器。 3.微课学习,详细了解乐器。 4.介绍乐曲的演奏形式,及乐曲中的京剧知识。 师:这样由笛子主奏,其他乐器伴奏的演奏形式称为“笛子与乐队”。 京剧伴奏乐器知识包括:文场三大件 和 武场三大件。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乐曲中的乐器以及与京剧表演中伴奏乐器的相关知识。 三、分段聆听,深入体验。 1.聆听第一主题A,师生交流主题音乐的情绪。 (1)说一说这段旋律的情绪。 板书:第一主题A 欢快活泼 (2)了解西皮唱腔,并介绍A主题的旋律特点和京剧中的西皮唱腔旋律特点的相似之处。 (3)模仿西皮唱腔的演唱。 (发声练习:yi--,京剧中的演唱方法是用小嗓发音,气息从丹田经过喉咙时,将喉腔缩小,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称为假嗓也叫小嗓发音。) (4)模唱A主题第一乐句旋律。 2.聆听第二主题B,师生交流主题音乐的情绪。 (1)说一说这段旋律的情绪。 板书:第二主题B 优美轻松 (2)了解二黄唱腔,并介绍B主题的旋律特点和京剧中的二黄唱腔旋律特点的相似之处。 (3)模仿二黄唱腔的演唱。 (发声练习a--,气从丹田经过喉腔,直接发出,在京剧演唱中称为真嗓。) (4)模唱B主题第一乐句旋律。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A、B主题的情绪与旋律,引入京剧唱腔知识,将乐曲与京剧元素相结合,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知识和体验。 3.把握特点,对比两个主题。 (1)听辨主题A和B, 感受两个主题情绪的不同,以及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2)验证答案,用京剧中打板的方式辨别AB主题的异同。 (3)分析两个主题在听觉上产生速度不同的原因。 第一主题的旋律比较紧凑、密集,使用大量短时值音符。 第二主题的旋律舒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