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76360

第三单元《屈原列传》《苏武传》联读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225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三,2024-2025,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学 科 语文 年 级 高二 教 材 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 题 择死?择生? 课 型 新授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题源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是从“生死抉择”角度切入《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两篇文本,拓展相关人物的材料进行的群文阅读。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回到历史现场”,既是对相应学习情境的界定,又指明学习的策略。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类散文作品时,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以短评的方式阐发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本课借助多媒体,创设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便捷的智慧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学完《屈原列传》和《苏武传》,前者采取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读的方式,后者采取学生自读的方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之后教师拓展了文本人物的生平经历及《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天地苍茫一根骨》等现代文阅读,促进学生对司马迁、屈原、苏武、李陵等人的理解。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本课整合两篇文章,从“生死抉择”这个角度对比不同人的选择,体会司马迁、屈原、苏武等人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最后能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理有据地评价。 学生情况: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一班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生死抉择有疑义。渔父和屈原,多数学生选择了前者;苏武与李陵,多数学生选择了后者。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生生互助,个人展示与小组展示,师生互动,课堂检测,课堂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中人物的事迹与语句的梳理,能够明确人物的选择。(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2.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获得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科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 3.领会司马迁、屈原、苏武等人身上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提升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学科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文本中提炼表现人物精神和品质的语句与事迹。 难点: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筛选整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落实点说明 时间安排 教学阶段 候课三分钟 齐读《屈原列传》第三段 学科素养:通过诵读、背诵,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3 任务一:导入 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生与死一直是无数先哲思考的问题,选择生还是选择死,他们有自己的答案,比如: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3.死而不亡者寿———老子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5.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回顾所学 进入主题 联系之前学过的孔孟、老子的言论,引出本课的主题“择死?择生?” 4 任务二:交流前置学习内容 读张曼菱的《择死与择生》 问题1: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 问题2:从《屈原列传》或《苏武传》中选择一位人物,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列一个发言提纲。(角度:怎样的人、哪些事件、有何影响、做何评价) B类学生回答 A类学生讲述 两名同学展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为本课学习提供资源,对比屈原与司马迁两种不同的生死抉择。 完成单元研习任务一,梳理回顾之前所学。(学科素养:传承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8 任务三:快速阅读《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