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80345

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辛亥革命(共25张PPT)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502837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
  • cover
(课件网)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14讲 辛亥革命 时间 全国卷 广东卷 备考方向 2019 2013·T15·辛亥革命 2014·T16·辛亥革命 ①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观点分析清末政府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清帝逊位诏书》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中的作用; ③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 ④认识辛亥革命中“妥协”的智慧。 2020 【Ⅰ】T45·清末新政 【Ⅲ】T29·袁与临时政府清帝退位诏书稿争执 2021 T7·三民主义 2022 T7·清末新政 2023 【甲】28·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 一、改良与革命的赛跑 材料一 改革与革命的时间表 改革之举 革命之浪 1901年外务部 1903年商部 1905年学部(废科举)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第一届咨议局会议 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1911年11月宪法十九条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广东惠州(七女湖)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年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1月武昌新军起义 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并结合课本P110清末新政的内容,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 特点:清政府改革力度日益加大;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政治改革带有滞后性和虚伪性。 关系: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关系紧密。一方面,革命派的革命活动,促使清政府必须以改革来压制革命。另一方面,改革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 材料二 当时下有鼓吹革命之党人,而上复有制造革命之官吏;立宪其名,专制其实;商路则收归国有; 外债则任意大借;代表则递解回籍;内阁则专任亲贵。凡可以离民之心,解民之体者,行之惟恐不力!宜乎广州之变方起于前,川省之事又继于后。……殆武汉事发,各省响应,革命军之旗帜遂翘然高举于禹域(中国)之内矣!” ———高劳《革命战争记》,《东方杂志》第八卷第九号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本,根据辛亥革命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偶然性) 一、改良与革命的赛跑 背景 必要性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 可能性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 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偶然性 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时机 内 容 对应纲领 具体含义 进步性 局限性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把矛头直指清王朝;间接打击帝国主义 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没有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问题 其矛头指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统治阶级来反对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反映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