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93930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课件)(共33张PPT)-【中职专用】《世界历史》(同课异构)(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129980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职,基础,2023,高教,异构,同课
  • cover
(课件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1.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1946年,捷克斯洛伐克组建新政府。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危机爆发,苏、美都出面干涉。 布拉格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东欧: 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 亚洲: 中国、朝鲜、越南等 拉丁美洲:古巴 实质:苏联模式的推广(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2.苏联模式的推广 经济上:成立“经互会” 1962年经互会16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 影响: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后期弊端日益显露,引发东欧剧变 目的:为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目的: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实质: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中苏关系的发展: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与改革 1. 苏联的建设成就 1949年8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1961年加加林乘载人飞船进入太空 1954年苏联建成世 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2.苏联的改革 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端 改病了 改残了 改没了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赫鲁晓夫 五六十年代 勃列日涅夫 六七十年代 戈尔巴乔夫 八十年代 斯大林 (1878-1953年) 赫鲁晓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终年74岁,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斯大林逝世 时间 1953年-1964年 内容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时间 1964年-1982年 内容 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结果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评价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时间 1985年-1991年 内容 经济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结果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